月可支配收入1万人数仅占全国1%
月可支配收入1万人数仅占全国1%,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仅为0.61%。个人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的人,可能会更加的少,月可支配收入1万人数仅占全国1%。
月可支配收入1万人数仅占全国1%1
在中国,每月可支配收入1万已经超过99%的人,这个话题也是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不过DT财经表示数据没有问题。
按照DIT财经的说法,他们根据国家统计局在《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公布的全国各地区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税前,包含工资、奖金、津贴等在内)数据进行了计算排名,可以看到,位列前三的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和西藏,广东仅排在第六。
据悉,上述数据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抽取了7万个样本的数据显示:人均可支配月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等之外可用于实际使用的可支配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仅为0.61%,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在5000-10000元区间的是4.52%;而大部分中国家庭人均可支配月收入在500-1500元这个区间,占比约40.71%。
根据《2021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的数据,在北京和深圳,2020届毕业生的住房成本占工资比已经超过了40%,其次是上海、杭州,分别占比38%、32%。而在重庆、长沙这些规模相对稍小的城市,虽然平均月收入更低,但只有15%左右的工资会被花在房租上。
与此同时,有68.1%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
月可支配收入1万人数仅占全国1%2
月薪过万不是梦,好像月薪能达到1万元是一件非常容易而又常见的事情,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其实很多人真实收入都存在一些吹嘘的成分,这也就是所谓的爱面子。
而且,在很多年轻人在面临招聘的时候,很多企业都在画大饼,给出的工资标准永远没有上限,但是实际上你入职只能拿到下限工资标准,那些招聘上写的工资报酬,离你永远差着十万八千里。
根据数据显示,对2020年毕业的应届的本科大学生跟踪调查,月入过万的人只有4.3%。
那放眼全国呢?
根据 CHIP的最近一次调查数据显示:人均可支配月收入「也就是在扣除个人所得税和其他费用后实际得到的工资」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仅为0.61%。
而且,这是以家庭为单位做的统计,也就是说个人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的人,可能会更加的少,月入过万你就已经超过99%的人,是不是听上去十分的震惊。
实际上,本科毕业生有70%的人,月收入都在6000元以下,更别说还有很多大专毕业的,加上中途辍学没有上过大学的,工资基本都在3000-4000元左右。
很多人的最初目标都是月薪过万,实际上这个目标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实现的,甚至于每个城市的人均收入,很多人都达不到,大部分人只能勉强达到城市人均收入的中位数。
而且,月入过万的群体大部分都在一线城市,要知道月收入1万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根本就不能算是高收入,很可能只是温饱,如果再加上房贷,车贷,结婚,育儿,那1万元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现在,很多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即使每个月拿着3000-4000的工资,照样可以在二三线城市活得很潇洒,这取决你如何去定义所谓的有钱,是够花就行,还是花不完才行。
月可支配收入1万人数仅占全国1%3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来自北师大的研究报告,人均可支配月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等之外可用于实际使用的可支配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仅为0.61%。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什么是“可支配收入”,国家统计局是这么解释的: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可支配收入指的'是可持续收入所得,婚丧嫁娶收到的礼金,出售资产所得,彩票中奖等一次性所得不算在可支配收入之内。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收入统计同样值得关注,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28元,更具参考意义的中位数指标仅为29975元。
乍一看不足三万元的收入很低,这样一算月均可支配收入仅为约2491元,但人均水平是把没收入的部分老人、小孩包括在内的。试想一下,如果小伙伴家里的老人小孩较多,人均一除,可支配收入就很低了。所以,如果小伙伴们直接将自己的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是很不合适的。
如果小伙伴们是即将步入社会的本科大学生,麦可思的这份2020届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更具参考意义,月收入达10000元以上的本科毕业生占比仅为4.3%.
在当前这个时间点,研究生不断扩招,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本科生在就业市场相对没那么吃香了,研究生学历更能获得不少企业的青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求职者有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很关键的,高考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即便是高考没考好,也有人能通过研究生考试逆袭。学历不能代表一切,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筛选成本。小伙伴们可多根据自身情况、本专业情况考虑是否考研究生。磨刀不误砍柴功,有时候多读三年研究生,在职场上的起点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