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学的知识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学习心理学,能更好地洞察人性,处理好与自己、与他人、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让你更有方向地解决生活上的难题。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生活中很实用的心理学小知识,下面来了解运用心理学的知识。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1
一、“三明治效应”:在批评心理学中,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称之为三明治效应。这种现象就如三明治,第一层总是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中间这一层夹着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第三层总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后味无穷。比如:今天的汤真好喝,就是稍微咸了一点,下次清淡点我能连喝三大碗。
二、“反问句效应”:不想终结聊天话题,就要少说反问句,如“不然呢?”“我怎么知道?”“听明白没?”说这些话时或许别无他意,但其实伤人又伤心,负作用非常大。生活中能用陈述句就不用反问句,因为80%的反问都是拿来终结话题的大杀器。
三、“富兰克林效应”:那些曾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帮你。想要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他帮你一次,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所以,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好感,主动开口是没坏处的。
四、“说谎假象”:说谎的人会刻意纠正自己的动作,露出破绽。比如感到吃惊时,他会一直维持吃惊的表情,而不是一秒钟回到正常的表情;说谎者描述事件经过时会故意说得很顺畅,还加以修饰,但往往真实的东西都需要回忆,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2
1、拆屋效应
商家:这件衣服200,你诚心要,算你180。
你:50,能拿我就拿了。
商家:50我本都回不了,那怎么行呢!
你:(佯装要走)那就80,不能再多了!
商家:行吧行吧,就当亏本给你了。
当我们提出的要求,别人很难接受时,我们不妨提出更难接受的。
那么对方的底线,也会不自觉地降低,更容易接受我们自己的心理预期,最后成功的概率也会更大。
2、得失效应
职场中,想要一个人对你留下好印象,先贬后褒,会让对方更加尊重你。
a、你这个ppt的结果,没有数据的支持,显然不行。
b、相比较上次,不错的是增加了数据,但是分析可以更细致。
c、这次的ppt做的很完美,无论是分析还是数据,都很优秀!
一开始就鼓励,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你很虚伪。
不妨由a→b→c,夸奖逐步递进,对方反而会产生强烈的获得感,自然而然对你更加信任,觉得你很真诚。
3、习得性无助
如果有一个人,不断地对我们进行,语言和行为上的打击,甚至让我们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一定要及时反抗。
因为对方是在摧毁我们的自信,让你形成习得性无助。
想要摆脱这种心理,反抗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要学会降低自己的目的。
如果有60分的能力,不要强求在短期内,达到90分的成绩,可以先定个65分的目标,不断提升自信,达到最终目标是早晚的事。
4、登门槛效应
商家:这件商品满两件6.8折哦?要不要多拿一件呢?
你:行吧,反正挺便宜的。
商家:另外今天还有满200,送洗衣液的活动,只要你再消费30元今天就赚了。
你:可以,付款吧。
先抛出一个小优惠,接着抛出大优惠,让我们觉得能接受打折,多花30元也没什么大问题,不自觉接受别人更过分地请求。
所以,明白怎么利用“登门槛效应”,向身边人求助,也要小心被“得寸进尺”。
5、吊桥效应
和对象第一次约会,可以考虑带去玩密室逃脱、蹦极、跳伞。
因为在刺激的场合,我们会把加快的心跳,误认为是对对方的着迷和心动,会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地发展,感情也会更加甜蜜哦~
6、仰巴脚效应
团队中,长得最好看,能力最强,最受老板喜欢的那个人,往往最容易被诋毁。
而那些偶尔出丑犯错的人,人缘反而更好。
所以,过分完美,只会让人觉得难以接近,有点瑕疵,才更接地气,也更受大家的喜爱。
7、飞轮效应
如果你想要成为行业的大佬,一定不能因为开头的挫折,就随便放弃。
想做成一件事,开始的时候永远都是最难的。
你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当你坚持下来,你的事业会更上一层楼,后面的发展会像飞轮一样省力又迅速~
8、延迟满足效应
15s一条的抖音,刷不完的商品推荐,20分钟一局的王者......
所有能够让我们产生“即时爽感”的东西,都会不断消磨我们的斗志,让人日益颓废。
所以,想要拥有过人才华,实现经济独立,得到异性青睐,就需要延迟满足自己的欲望。
多做能够产生“复利效应”的事情。
比如每天读1小时书,跑30分钟步,当时间累积到一定程度,你的'思维和体质都会发生质的改变。
9、墨菲定律
我们越害怕什么事发生,这件事越可能发生。
比如,越担心女朋友和自己分手,越小心翼翼,生怕惹得对方不高兴,越得不到对方的珍惜。
就像你准备上台演讲,担心自己会紧张,那90%的概率会因为紧张误事。
明白这个效应,就得利用这个效应,反其道而行之。
凡事往好了想,人会变得更自信,也就有信心和能力,解决所有糟心的事。
10、刻板印象
程序员大多是秃头,爱穿格子衫;喜欢抽烟纹身的都不是好女孩;女生到了30不结婚就是没人要......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会限制我们对外界或自身的认知,所以不要用固有的看法,去看待任何人或事。
11、沉没成本效应
当一个人在一段感情中付出越多,最后分手时越舍不得放手。
因为在感情中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这些沉没成本,都会促使对方产生不甘心结束的心理。
沉没成本会导致人产生非理性的决策,但只要及时止损,就能最大程度降低沉没成本。
12、首因效应
相亲时,如果穿了一双大拖鞋,胡子也忘了刮。
那么即使985毕业,拿着30万的年薪,被亲戚吹得多年轻有为,也改变不了在对方心中,邋里邋遢的形象,甚至对你其他能力产生怀疑。
第一印象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好的印象,会让对方自然而然对我们产生好感;
差的印象,一旦形成,付出再多都不一定能够改变。
13、吸引定律
想要了解一个人,可以先尝试了解他周围的朋友圈。
因为根据“吸引定律”,相似的人会吸引和自己同属性的人。
所以想要喜欢的人注意到你,培养一些共同爱好,会更快拉近你们的距离。
14、霍桑效应
外界的关注会促使一个人发生变化。
记得,读高中时,有个同学数学很差,但老师从来没把他当差生对待,上课提问从来少不了他,只要出成绩,哪怕进步了一名都会在班上提一下。
最后直到高三,150分的卷子,他次次140,数学完全成了他的优势科目。
15、杯子效应
和喜欢的人一起吃饭,可以通过杯子距离判断对方,对你是否有好感。
当杯子距离离得很近,对方赶紧拿开了自己杯子,那就说明我们基本没戏;
如果对方根本不介意,说明ta心里对你是不反感的。
吃完饭后,可以再尝试利用“吊桥效应”,说不定能抱得男/女神归哦~(不知道“吊桥效应”的,回看第5条哦~)
16、斯德哥尔摩效应
“虽然他打我,但是我知道,他是爱我的。”
如果身边有人这么和你说,那么Ta一定在感情上受到虐待,从而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这类人,对于施暴的人,会产生情感上的依赖,反而对想帮助Ta的人,产生敌意。
如果我们遇到不断打压、欺负我们的人,要主动远离,避免不自觉掉入斯德哥尔摩征陷阱;
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切忌凭借一己之力去解救对方,寻求帮助是关键。
17、羊群效应
身边人考证,我们也考;身边人挤破头考事业单位,我们也要进;身边人觉得互联网挣钱,我们也辞职去试。
我们总是跟着周围人的意见而转,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应该干什么,自己喜欢什么。
想要摆脱“羊群”对我们的影响,拥有独立的思想是第一步。
读书,绝对是让人拥有独立人格的最佳方式。
每天30min,一段时间后,我们的思想格局,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8、刺猬效应
领导和下属关系再好,也不能没有阶级意识,忽略领导的威严;
朋友之间好到穿一条裤子,也不能毫无隐私,不拿彼此当外人。
保持恰当的心理距离,并不会让关系变差,反而是给彼此呼吸的空间,让这段关系更长久,更稳定~
19、暗示效应
想要变自信,最简单的方法是:
每天早上,对着镜子夸自己“你是最棒的”,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不仅变得自信,也更加有魅力。
这就是“暗示”的作用,想要做成一件事,只要不断暗示自己,成功的概率会比毫无信心时,至少增加80%。
20、野马结局
情侣吵架时,起因可能只是晚上谁洗碗,但是最后却可以吵到分手,因为真正引起分手的是,是不受控制的狠话和脾气。
所以,对动物来说,控制好情绪能保命;
对人来说,控制好情绪,能让一段感情走得更远。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有没有又get到很多奇奇怪怪的小知识哈哈。
Pick起来,相信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也会逐渐所提高,对自己的理解就会上一个很大的台阶。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3
如何面对一个愤怒的人?
一般人觉得别人生气时,会下意识认为那个人非常可怕。
其实不是的,越情绪失控的人内心越有可能伴随着脆弱、无助。他们是感觉外界有伤害了,于是只能竖起防御的刺。
下次当你遇到愤怒的人,或许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待对方:他/她只是一个受伤的人。
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原则:每个人为自己产生的情绪、感受负责。
发现了有些情境下的愤怒是伴随着受伤的,绝非意味着我们要去承担、拯救、负责谁的情绪。
而是下次在经历亲人生气、与人争执、自己生气时,我们可以专注在愤怒背后的受伤感,内心一定是感觉缺失了什么、或者认为被冒犯了什么、或者有需求但无法直接表达。
而这种察觉,可以让氛围缓和下来,让自己的情绪一下转化成平和与松弛。
难过的时候该怎么办?
怎样快速走出负面情绪?
当我们遭遇到拒绝、失恋、痛苦时,总想着要想办法快点摆脱难受的情绪、快点解决自己当下的状态。
怎么样快速走出负面情绪呢?这也许是一个所有人都要明白的事:好好的接纳是快速走出负面情绪最好的办法。
接受当前的事实,接受自己这些难受的感觉,接受这个局面,就是最快的恢复方式。
比任何逃避、折腾、运动、暴饮暴食都好使,也更健康。
在心里腾出个空间,容纳和理解你的焦虑、你的悲伤、你的脆弱、你的'恐惧。
从小到大,或许我们一直接受的信念和教育,都是对于负面情绪予以排斥、否认、回避,可是这样做其实让人更为消沉,因为这意味着:
我们甚至不能拥有自己的真实感受。
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情绪都并无对错,它们都有其出现的原因。
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在情绪的感受中,看见真实的自己,挖掘出深藏在情绪背后的某些渴望、匮乏、需求。
为什么我们懂了这么多道理,
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道理”你只是懂了一次,而真正决定行动和无意识反馈的,却是在你身体里运行过成千上百次的自动化意识。
那些从别处搬来的“道理”,在真正用的时候压根不会起作用,因为它在你的意识中太浅了。
为了让后来认同的真理植入到脑里成为新的思维,你只能一次次去加深懂得。
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绝对不是读一次就顿悟,就可以从今以后都过好生活了。
培养一个可见的习惯,我们都明白需要重复尝试去做,培养一个摸不着的思维其实也是需要重复去尝试。
所以,一时做不到,改变缓慢且反复,不用苛责自己,坚持下去,才会真的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