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知识

时间:2024-01-14 12:54:31
社会心理学知识

社会心理学知识

社会心理学知识,社会心理学知识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下面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

  社会心理学知识1

社会心理学常识1.蝴蝶效应: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丢了一颗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社会心理学常识2.鳄鱼法则: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社会心理学常识3.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社会心理学常识4.羊群效应:

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社会心理学常识5.刺猬法则: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社会心理学常识6.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社会心理学常识7.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社会约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企业经营和管理中要抓住关键的少数;要找出那些能给企业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领导人要对工作认真分类分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社会心理学常识8.木桶理论:

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社会心理学常识9.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社会心理学常识10.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社会心理学常识11.破窗效应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 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 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社会心理学知识2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心理学的定义:(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的定义:(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1.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其意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 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2.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刺激→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三、宏观的社会层面学的研究范围

1、个体层面,如: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如:群体心理氛围、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等。

  社会心理学知识3

一、情景的概述

①社会心理学关注社会情景中的个人成长和个人在其中所建立起来的社会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这意味着社会心理学并不单纯的讨论个体的心理发生与发展,而要把一个个体置入与其相关的情境中去思考

⊙人与情景的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要旨

⊙情境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情境的含义代表了环境中的个体对其所处环境的感知和定义

⊙情境的客观性就是环境,环境一般包括两大方面: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自然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①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封闭山区的群体与现代化环境的群体)

②社会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自己设置的,相对而言对人类带来的.影响更为直接)又或者说人的自身就是社会性的产物,不能将人想象成一个纯粹的或抽象的个人来面对他所处的环境

③环境心理学

⊙自然环境:光线、气候、污染和温度等

⊙社会环境:社会氛围、公共/私八空间、居住,工作环境和能源消耗等

④文化类型与人格特质

⊙文化类型: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根据大环境的特征对文化进行分类的

⊙文化模式:欧洲人,美洲人,中国人,印度人;文化与民族性格

⑤人格理论与人格测量

⊙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关注的关于个体自身问题的结果(基本意图是希望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差异性进行解释;人格理论大致可分为:特质理论,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理论)

⊙人格理论的测量:a问卷测量:卡特尔16PF、大五人格量表、埃里克森人格问卷等; 形容词列表法、 Q分类法、 Wai方法等

第二节 自我意识

一、自我概念的定义

①自我是一个同人格紧密联系的概念,许多人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讨论自我的形成。

②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命题,又称为“自我意识”、“自我观念”,简称“自我”

⊙定义:个人关于意识的成长或者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体验

⊙因为与个体自身有关,自我归根到底是人的反身意识,即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念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包括对自己的感知都是从社会生活中得到的,即“人的全部发展都取决于教育和外部环境”。

二、自我概念的结构性

①自我概念的组成

⊙主体的我(I)与客体的我(Me)——詹姆斯(1890)、米德(1934)

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 ——詹姆斯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罗杰斯(1951、1959)

⊙实用自我与原则自我 ——斯奈德与坎贝尔

⊙可能自我、动态自我 ——马科思(1986)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①伯恩斯在其《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保持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和决定期望等三种功能

②保持内在一致性

⊙自我胜任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及成绩也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金盛华1988)

⊙在研究失足青少年时发现,“坏孩子”的自我概念会使失足青少年倾向于做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出现“破罐子破摔”现象(金盛华1982)

③经验解释

⊙是指自我概念具有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

⊙梅德韦克等人做过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奥运会银牌得主感觉不如银牌得主快乐

④期望定向功能

⊙指人们对情景和自己行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导的。在各种不同的情景中,人们对于事件发生的期待和自己在情景中如何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

⊙金盛华有关儿童自我概念的实验研究发现,差生成绩落后。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整个行为动力系统出现角色偏差的结果,差生的消极自我概念导致消极自我期望

★自我概念的形成及发展

⊙心理学家发现幼儿的自我知觉大概在出生后三个月开始出现

(敢知道他人吃,而不是自己吃;拍打他人而不是自己)

⊙自我意识的出现大约在出生后15个月,幼儿在交往中开始发现自己和其他人的差异,由此可以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估。

⊙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语言学习和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开始逐渐学会用符号来指称周围世界的客体,并最终了解了词语中我的内涵开始用“我”来代替“宝宝”,此时自我已经明确分化为一个独立的对象。

①库利(1902)“镜像自我”理论

⊙儿童早期的自我概念主要是通过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作为镜子来看到自己的“镜映过程”获得的。

⊙别人的态度不仅影响着儿童折射性的“镜像自我”,而且会经由这一途径使实际的自我发展受到影响。

②儿童自我发展的另一个核心要素是人际交往

⊙米德和麦奎尔等人的研究:儿童与他人的交往过程是不断提高知觉别人能力的过程,同样也是自我概念不断发展的过程; 重要他人:父母、教师/同伴

⊙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在我国儿童的自省能力方面:韩进之等人(1990)的研究:3~5岁儿童已有1/4的比例开始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

⊙在自我概念的形成方面我国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已形成十分清晰的自我概念。金盛华(1988)和李德伟的研究:他们对自己的多方面评价都高度接近教师和同伴的评价。

③自我概念的形成及发展

《社会心理学知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