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古墓的完整真实过程

时间:2024-07-05 02:19:29
挖古墓的完整真实过程

挖古墓的完整真实过程,很多人可能对考古不太感兴趣,甚至很反感,他们觉得挖人坟墓是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事实上,考古并不是这样的,他是一门学问,在考古的过程中,考古家注重的是他里边的历史资料,而不是金银珠宝,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挖古墓的完整真实过程。

  挖古墓的完整真实过程1

永陵博物馆(王建墓)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王建墓冢被人们称为抚琴台。

有说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的抚琴之处,也有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抚琴的地方。琴台作为成都的名胜,始于六朝,当时人们漫指相如宅附近的一个高台为琴台。

自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等人题咏后,琴台声名远播。历宋、元、明、清四朝,琴台的传说经久不衰,其中成都西郊五里铺的琴台遗址从明代一直传到清代中叶。

1940年,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为了方便人们躲避空袭,下令成都各地开挖防空洞,永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发现的。当人们抡起锄头,向城西那块一直以来被传为抚琴台的高地挖去的时候,一堵古老的砖墙出现了。

消息很快传到时任四川博物馆筹备处主任冯汉骥那里。闻讯后,他立刻奔赴传说中的抚琴台。经过细致的观察、甄别,冯汉骥断定这是一处规格极高的古墓葬。

据冯汉骥《永陵——王建墓的发现及发掘》一文所述:“墙砖十分巨大,素面无纹,亦无铭刻。墙体暴露出来的部分仅2平方米,但笔者更加坚信这是一处古墓。”考虑到发掘条件还不成熟,冯汉骥建议施工队将挖开的地方重新填好。

在战火连天物资匮乏的年代,开展一项规模庞大的`考古发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冯汉骥找到时任四川省教育厅厅长郭有守说明缘由,请求提供发掘经费。

1942年9月15日,永陵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发掘工作由冯汉骥主持,参加人员有郑德坤、林名均、苏达文、刘复章和苏立文(英国)等,永陵也成为我国首个运用现代考古技术进行发掘的帝王陵墓。

通过这次考古工作,发现永陵虽已经过盗掘,但仍然保留有王建的石像、玉册、哀册、谥册、谥宝等文物,证明了此处正是唐末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

  

沉睡千年的永陵重现于世,轰动一时。一个外号“吴边花”(成都方言意为“独眼龙”)的当地袍哥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听到风声,说西郊的“抚琴台”挖出大量珍宝。为了趁火打劫,他纠集了一大群地痞流氓,连夜赶到挖掘现场。

逼着冯先生和同行交出珍宝。真是学者遇“烂眼”(成都方言,意为街上混的小流氓、小混混),清水要搅浑。一时间,成都西门谣言四起,纷纷传说抚琴台学者盗宝。发掘工程也因此搁浅,直到一年以后才又重新启动。

历经一千多年风霜雨雪的侵蚀,经历无数次地震灾害的考验,永陵地宫还得以保存,得益于其券拱结构科学、基础紧密牢固。永陵无论从选址到修建均体现了很高的科技含量。

墓室坐南朝北,其中轴与墓门外神道中轴均在同一直线上,其方向定位精准。成都素有“挖地三尺要见水”的俗语,将墓室建于地表之上可以减轻墓内湿度。

在风水学上,西北方属“乾”地(卦),居君位。永陵位于城西北处,距离当时的大西门近1公里。陵冢建在一处汉代遗址堆积的高地上,居高临下,正南面有一半月形人工河流,东西各有河流汇入锦江。

墓冢封土为半球形,高约15米、直径80余米,地宫前、中、后三室之间均有木门间隔。发掘时,木作部分早已腐朽不存,但门上的饰件及金属附件仍保存完好(现在的前室墓门,是按原样进行复制的)。

朱漆门上装饰着鎏金兽面衔环铺首及镂花新月饰片,它们制作精美,巧夺天工,两扇门上还固定有金钉132枚。整个陵墓显出恢弘、壮观的气势,堪称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例典范。

  挖古墓的完整真实过程2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社科院考古学家在西安城西的梁庄村周围做勘查时,出乎意料地找到了一座古幕,随后对古墓做了挖掘工作。

通过初次勘查和挖掘,该墓是一个矩形竖井坑墓,古墓约长6.8米,古墓约深2.9米。考古学家通过清除完土夯,古墓正中间摆放着墓主人的墓棺,墓棺周围就是墓志铭,上边刻着9个字“隋左光禄大夫女墓碑”,而在后边的棺木上发现“开棺即死”4个字,把专家吓到了。

  

石棺呈矩形,石棺长1.92米,宽0.89米,高1.22米,石棺的棺盖被雕刻成宫殿的楼顶,整体楼顶被精致地以浮雕的形式雕刻出房瓦。

当开启石棺后,墓主人身体上的麻丝织物已腐烂,下边散着骨骸和随葬品,这其中有金银器、玉器、陶瓷器、陶鼎和各类饰物。

这其中最有名的是1条华光闪耀,绚丽多姿的项链,这条项链的出土惊动了考古学家,更让人诧异的是这条项链戴在一位9岁小姑娘的脖子上,由此可见,她生前是非常喜爱佩戴漂亮饰物。

依据新出土的墓碑和相关历史资料记录,李静训出身高贵,她的高祖父是北周的骠骑将军李贤,祖父李崇同样是一位名将,年轻时追随北周武帝征战北齐,之后又追随隋文帝一同打江山,官至上柱国。

李静训的生父是李敏,官至幽州总管,不过在抵抗匈奴侵入的战争中,为国捐躯。而李静训从小被养于宫里,才华横溢,北周宣帝和王后李丽华都非常宠溺她。

大业4年(即公年608年),年仅9岁的'李静训在宫里病故,太皇太后杨丽华非常伤心,并将李静训做好了厚葬。在不到3平方米的石棺中,除了一小部分的陶鼎、陶瓷器,还新出土了许多贵重文物。

如金器,有嵌玉器金链子、黄金戒指、杯子、银钗饰物等,和陶器、玉器、铁器、骨、木漆器和丝织物等,其中竟然有一些是藩国进贡的物品。从这些能够看得出太皇太后对其非常的宠溺,墓室不亚于王侯将相。

  挖古墓的完整真实过程3

上世纪,马王堆挖出《房中术》,不受待见,传到日本被视为宝贝

在一些大型的古墓中,就出土了很多的文献以及失传的古籍,这些书籍都是非常珍贵的,甚至比出土的青铜器还要珍贵。我们都知道,古墓中挖出古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不过这并不代表这种文物不值钱。

相反,这些都是非常值钱的,甚至还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房中术》。

这是一部怎样的奇书呢?相信很多人都有了解,他最早起源于上古时代,在秦汉时期逐渐被人们认可,但到了魏晋时期,他却变成了有些人骗财骗色的手段,到之后的朝代,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他也就被列为禁书。

虽然民间有很多的版本,但真正的却消失了。

直到马王堆汉墓被挖掘后,这部古籍才重新出现,你要知道,这个墓被挖掘的年代是七十年代,这时的考古人员大都是从民间征集来的,因为真正的考古专家已经下乡了。因为挖掘的那些人大都是当地的村民,基本上什么都不懂。

所以,在挖出这部古书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只是看到书上的一些图片以后,就认为这是一部不健康的书籍,所有的人都嫌弃这本书,甚至把他当成不文明的文物,还要将他毁掉。

  

虽然当时的大部分考古专家知道他的价格,但没有人敢说这是一部有历史意义的书籍,后来,这本书虽然没有被毁掉,但没有引起国人的重视。因为当时的人还比较封建,认为一切有关“性”的东西就是不健康的,就是“黄”的。

很多的专家都慕名来读这部古书,但却没有一个人敢发表出来,因为他们害怕世人像嫌弃这本书一样嫌弃他们,认为他们也是“污秽”的`。这部书真正得到重视是在八十年代。

但是中国的古文学会在广州召开,许多的专家都来到了这里,著名的学者曾经问当时马王堆墓的负责人,问他墓中是否有这本房中术,他回答有,但是不敢发表。

到了第二年,日本学者访华,中国就将这本书的拓本赠送给了日本,没想到,日本的很多专家都将这本书视为宝贝,寸步不离的保护他,后来还有人解读了这本书,并将他发表出来。

这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国家被当做污秽之物的书在日本却被当作了宝物,专家知道以后,都感到不爽,但又能怎么样,当初是我们把拓本送人的。

《挖古墓的完整真实过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