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对挫折的心理应对
如何加强对挫折的心理应对,一个人一旦遭受挫折,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应对,也就是受个体容忍力强弱的影响,在遭受挫折时表现出对挫折感受的不同程度和不同反应形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对挫折的心理应对呢。
如何加强对挫折的心理应对1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碰到如意外事件、生离死别等个人能力无法左右的自然因素,也避免不了在社会生活中遭受到政治、经济、道德、风俗习惯等社会规范的限制,再加上人人都具有种种需要和动机,因此可以说,动机冲突是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挫折感是由动机冲突发展而来,但动机冲突是否导致挫折感的产生以及挫折感产生的强弱程度,却与当事人的主观认知评价和抱负水平直接相关。比如工作性质和生活境遇类似的教师,完全可能因为个人需求及认知抱负水平不同而出现不同频度和程度的挫折感。
因个体及情境上存在着差异,遭受挫折时的心理应对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将其分为积极性的心理应对和消极性的心理应对两大类。积极性的心理应对是保证心理平衡、维护心身健康的重要措施,比如通过从事其他有益的活动来补偿、转移因遭受挫折而带来的消极情绪;通过提高认识,将情感升华并导向至比较崇高的方向等。消极性心理应对由于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暂时维持心理平衡,不致使人精神崩溃,并可获得某种转机,因而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若运用过度或运用失当,也可能导致心理病态的形成。具体如在虚幻中追求满足,否认已发生的不愉快或失败事件,相信命运的迷信思想等。
一、注意动机和行为的正确导向
因为挫折感的产生与个人动机的价值和实现的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当遭受到挫折时,如何调整自己的动机和行为,是防止挫折感进一步加深、避免带来心身损害的关键所在。
(一)修正目标
个人的动机和行为之所以遭受到挫折,原因之一可能是它违背了客观现实或超出了个人的能力范围。对于个人不切合客观实际的目标追求而导致的不愉快或失败,消除其心理冲突的最佳办法是重新修正目标。也就是重新考察客观实际,修订、或延期、或转化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因目标难以达到而引起挫折境遇,防止因此影响到心身健康。知识分子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荣誉感的需要比其他职业人群相对强烈,因而追求目标与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差距的可能性也就相对多一些,所以,在遭受相应挫折时,注意分析并修正自己的目标,就十分有益于挫折感的消除。
(二)加倍努力
只要自己的追求没有绝对违背客观现实,暂时的失利或失败是因为自身的努力不够,经验欠缺,那就应该鼓起勇气,增强信心,加倍努力去实现追求,达到目标。要注意阶段性目标的拟定并实现,这样既可从经过努力实现阶段性目标中获得满足,增强信心,而且可以获得成功的经验,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
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是人生过程的重要内容和生活中的主要乐趣所在,极有利于促进心身健康。
(三)情感升华
在遭受挫折时,总把思维情感集中于挫折情境之中,必然难以摆脱沮丧、痛苦等不良情绪的困扰,不利于尽快从挫折情感中恢复过来。此时,最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自己的情感或转移自己的意志,让自己从难以忍受的挫折感中解脱出来。具体说,是用意志控制自己的情感,使之升华至一个较高的境界,帮助自己忘却暂时的不愉快,使自己的动机和行为更有利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所谓升华,就是改变不被社会所允许和接纳的动机和行为,将其引导至比较崇高的`方向,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规范和时代的要求。比如,面对某种失败,并不只是一味的痛苦,更不因此而消沉。相反,把失败看作是成功的开端,激发出加倍努力奋斗的力量。不少人在逆境中反而大有作为,干出了大的成绩,就是情感升华的结果。“化悲痛为力量”,也是升华的一种典型表现。
(四)替代补偿
这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转移自己的意志,改变自己情感的又一有效办法。它是在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受挫,或因自己行为过失、生理缺陷而遭到失败时,选择其他可能获得成功或能够转变意志的活动来替代补偿,借以恢复自尊与自信,或减轻内心的空虚苦闷,使生活重新充满乐趣和更加具有活力。比如,身躯残缺,发奋钻研技术;中年丧偶,热心公益事业;身边无子女,热心少儿教育等等,都可发挥有益的补偿作用。而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打球、散步、打太极拳,以及写诗作赋、书画琴棋等,则可消除紧张刺激及挫折感的负性影响,使人情怀舒畅,忘却忧烦,是极好的替代行为。知识分子大多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广泛的文学艺术爱好,因此,只要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一般都能在碰到挫折而忧烦不快之时,选择适当的补偿替代行为,以使自己免于思虑不快事件和玩味失败细节,松弛精神紧张状态,排解不良心境的困扰。
(五)幽默平静
幽默可以化解挫折困境和尴尬场面,缓解精神紧张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并赋予生活以情趣和活力。有人认为,幽默是一种以奇特、含蓄、双关、讽喻、诙谐、巧合等为形式的良性刺激,当其被认知后,即可导致欣快感,冲淡和排解掉不快情绪。维持心理活动的相对平静,可以帮助思维清晰,便于对意志和行为作出正确导向。遇事不慌,不急不躁,是对遭受挫折时能作出正确反应的基本要求,进而可有助于当事人将矛盾冲突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避免消极性应对的过度运用
由于社会化过程的复杂性和人格的多样性,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人们的应对能力和应对方式也各有不同。如前所述,良好的应对能力和适宜的应对方式对维护心身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而某些消极性应对虽然在特定情况下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可因运用过度或运用不当而导致心理病态,需要加以注意和防范。具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掩饰
当自己的动机或行为不被客观现实所接受,或因所从事的工作失败时,为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而导致的紧张和焦虑,总要以各种所谓“在理”的辩解来为自己开脱,尽力维护个人自尊;或者把自己的过失或失败归因于自身以外的原因,以推卸责任来减轻内疚;或者援引某些例证,找些理由来“说明”事情发生的必然性,设法获得他人及自己的谅解等等。但是,所有掩饰或辩解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其诉说的理由、援引的事例等,仅仅是一种推诿。虽然它们可以暂时性的冲淡内心的不安,减轻自责以求得一时性的心理平衡,但却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因失败、挫折给自己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利于寻找和发现导致失败、挫折的直接原因并加以克服。经常过度运用,还有可能形成习惯,于自身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反向投射
反向,就是行为上的虚假表现掩盖了内心的真实动机。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行为方向与其真实动机是一致的,比如想做一件事就积极寻找机会去做;对某人怀有敌意就尽量躲避并严加指责等。但是,在碰到挫折或预感到目标难以实现之时,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可能会与内在方向正好相反,表现出与动机反向的行为。如过分炫耀自己的优点,可能是由于严重的自卑所致;在特别爱慕的异性面前,总不那么自然甚至故意回避等。投射,是在自己碰到挫折、遭受失败时,把自己的问题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借以摆脱自责和内疚。比如,一个总是指责他人自私自利的人,对自己只知图谋私利的动机和行为就不那么感到羞愧;不少总是注意他人的缺点和错误的人,也许就会对自己相同的缺点和错误难以觉察等等。习惯于以反向应对或投射应对来缓解心理压力及精神紧张的人,虽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维持自身的心理平衡,但同时也会因此而影响到对自己的真正了解,也会影响到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天长日久,反而可能形成对自我心理的巨大压力,甚至扭曲性格特征,产生病态心理,严重影响到心身的健康。
(三)虚构现实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在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感觉到追求难以实现之时,会把自己置于一种脱离现实的想像境界,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对挫折或获得某种满足。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幻想。因为人在虚幻中一般都能追求到满足,所以幻想偶尔为之,可以使人暂时摆脱挫折的境遇,对缓冲过于紧张的精神状态有所助益,有时甚至可通过幻想使自己在精神上变弱为强,以积极替代消极。但是,如果形成了在挫折情境下的幻想习惯,而且仅停留在幻想阶段,甚至完全依赖幻想去解决实际问题,则属于不正常的心理应对,有害于心身的健康。
当一个人的动机或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或许会把自己比拟成某个成功的人物(包括虚构的人物),借此分享成功的喜悦,以缓解因失败或挫折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和困惑。这种心理应对形式被称为“认同”。同样,认同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为它远离现实,比拟总归是比拟,面对现实生活中可能碰到的各种挫折,它仍然不能起到积极的、根本的作用。
有人在遭受意外事件或重大失败而痛苦之时,不是采取积极的办法和措施以帮助自己把痛苦的事件忘却掉,而是把已发生的不愉快事件加以否认,虚构在现实生活中它根本没有发生过,借以逃避因此而给精神上带来的刺激和心理上带来的痛苦,如事业一败涂地、亲人突然死亡等,当事人却根本不信会有类似事件发生。这种以否认现实存在为特点的心理应对形式虽然原始而可笑,但却可以缓冲突如其来的打击,免于因过分震惊和过度悲痛而致精神崩溃,借心理平衡的暂时维持而让心理上有所准备地接受痛苦的现实。
(四)相信命运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意外事件和失败面前,并不从内外环境中去寻找原因,而相信是上苍或神的意志,认为命运并非自己所能左右。这种宗教色彩的心理应对形式,对于特定的人,也可能帮助个体排解精神上的压力,缓解紧张心理,维持心理平衡。
如何加强对挫折的心理应对2
应对挫折的心理学方法
心理学上所说的挫折,是指人们为实现预定目标采取的行动受到阻碍而不能克服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谁都不是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的,都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失败,乃至饱经风雨和坎坷。一般学习上的困难、工作中的不顺利、同学同志之间的一时误会和磨擦、恋爱中的波折等,固然会引起不良情绪反应,但相对而言,这些事情毕竟是区区小事,影响不大。但严重的挫折则会造成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者引起紧张、消沉、焦虑、惆怅、沮丧、忧伤、悲观、绝望等消极心态。
长期下去,这些消极恶劣的情绪得不到消除或缓解,就会直接损害身心健康,使人变得消沉颓废,一蹶不振;或愤愤不平,迁怒于人;或冷漠无情,玩世不恭;或导致心理疾病,精神失常,严重者可能轻生自杀、行凶犯罪。青年人大都有远大理想,热情高,但涉世浅、经验少,很容易产生挫折感,他们的感情又较脆弱,缺乏锻炼、耐力差,遭挫折后很容易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不能自制和自拔。
因此,怎样对待逆境、应付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需要我们用行动做出抉择和回答。
心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应付逆境、挫折的办法不外乎下列3点:
第一,要正确认识挫折。每个人都应懂得,在人生道路上和现实生活中,由于高考落榜、应聘失败、事业不成、身染痼疾、工作事故、信仰破灭、家庭变故、生离死别、自然灾害,以及政治、经济、种族、宗教、伦理、道德、风俗、民情、传统等等各种客观环境的影响,再加上个人诸多主观条件的限制,随时都会遇到大小、轻重不同的挫折。
它是社会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能认识到这一点,一旦遇到挫折,思想就要有所准备,不致惊慌失措。同时还应该认识到,一个人一生中经受一些适当的挫折,并不完全是坏事。挫折可以磨砺人的意识,提高扭转逆境、克服困难、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古人说“多难兴才”、“人激则奋”就是指的这个道理。反之,一个人如果不经历困难和挫折,一生一帆风顺,就犹如温室里的花卉,经不住人生中的风霜雨雪,很容易被一时的挫折所压垮,这样的人就难以成才,难以有所作为。
第二,培养对挫折的耐受力。在挫折面前,每个人的耐受力往往不尽一致,差别较大。有的人即使接连遭受严重挫折,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拼搏进取;有的人稍遇挫折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甚至自寻短见。实践证明,身体强壮、心胸开阔、常处逆境、思维活跃、有理想、有抱负、有修养的人,对挫折的耐受力强;相反,体弱多病、心胸狭窄、娇生惯养、感情脆弱、缺乏雄心壮志的人,对挫折的耐受力则低。对挫折的耐受力,虽然与遗传素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后天的教育、修养、实践、经验和锻炼。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觉、有意识地锻炼培养提高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
第三,学会应付挫折的技巧。凡是经历磨炼、有修养的人,每逢受到挫折时,大都有一些灵活应变、化险为夷的窍门。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期望法。遇到挫折时,尽量少考虑暂时得失,多想想美好的未来,不断激励自己:“振作起来,一切都会过去,将来一定会成功。”
②知足法。在挫折面前,要满足已经达到的目标,对一时难以做到的事情不奢望、不强求,多看看周围不如自己境况的人。这样,就容易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为将来的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③补偿法。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即在某方面的目标受挫时,不灰心气馁,以另一个可能成功的目标来代替,避免陷入苦恼、忧伤、悲观、绝望的境地。
④升华法。在遭受个人婚恋失败、家庭破裂、财产损失、身患疾病等打击后,化悲痛为力量,发奋图强,去取得学习、工作和事业的成功,这是应付挫折最积极的态度。
总之,困难、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能直面人生、勇于拼搏,人生之船就会战胜惊涛骇浪,驶过激流险滩,到达理想的彼岸。即使是一时受挫、失败,也终会成为人生之路勇敢的开拓者,事业上的成功者。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脱颖而出的众多年轻优秀人才,他们的成才与成功,实际上就是不断战胜挫折、奋勇开拓而取得的。